1994年,上海烈士陵园要将烈士墓迁到龙华烈士陵园,一位妇人前来:“能帮我打开这口棺材吗?”
工作人员吃惊地盯着妇人,以为是个疯子:“这可都是烈士的棺材,能随便打开吗?”
妇人泪眼婆娑:“给我看一眼我从出生时就未见过的父亲?”
原来老妇人的父亲就是王孝和,这位老妇人名叫王佩民。
经过确认后,得知王佩民是王孝和烈士的女儿时,工作人员便帮她打开了棺材,当棺材板打开后,王佩民趴在棺材边,看着棺材里仅有的几根白骨和一块头骨,顿时嚎啕大哭。
在工作人员的安抚下,王佩民激动的情绪才得以平复。
之后, 王佩民就开始了漫长的“寻父之路”。她寻找父亲的方式也很特别,她跑遍了父亲留下轨迹的地方。她去档案馆找到了47封父亲写给母亲忻玉瑛的书信,她将每一封信都从头到尾地读了好多遍,仿佛她在跟父亲进行一场超时空的对话。
这47封信写于1948年4月至1948年9月30日,刚好是她的父亲王孝和被捕时至临刑前的这段时间,这样算来,王孝和平均三天要给妻女写一封信。
这一封封信,一个个字眼,让一个有责任心,慈祥亲切的父亲跃然在王佩民的面前。尽管她从没见过他,但是他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柔。
其中一封信中,父亲这样跟母亲写道:“但愿您分娩顺利,未来孩子就唤她佩民。”
王佩民的父亲毕业于上海英文专科学校,也是一个温润儒雅的人,而她的母亲虽然能看懂书信,但读书并不多。而王佩民的父亲却深情地爱着她。
时间回到1948年,王孝和组织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人进行罢工反战活动,但是因叛徒的出卖,他受尽刑罚,被捕后他却没有将我党的秘密招供一个字,听到死刑宣判时, 他坚定地说:“死无所惧,只要我活一天,就要同敌人斗争到底。”
就在距离上海解放还有8个月的时候,王孝和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。他被敌人杀害在了提篮桥监狱,牺牲时年仅21岁。
他牺牲时,他的大女儿不满2岁,小女儿王佩民距离出生还有21天。
而这21天竟然成了王佩民和父亲王孝和永远无法跨越的距离。
父亲牺牲后,王佩民的母亲忻玉瑛带着她和姐姐东躲西藏,靠给别人洗衣服和打毛线维持生计。但是王孝和的牺牲始终是忻玉瑛无法割舍的痛,她一度想要追随丈夫而去。
后来,地下组织的一个交通员找到了忻玉瑛,鼓励她勇敢地活下去,并劝道:“您千万不能就这样结束了生命,两个孩子身上还流淌着王孝和身上的骨血呢。”
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,忻玉瑛终于放弃了追随丈夫而去的念头。
她努力抚养两个女儿长大,王佩民长大成人后,每当她向母亲问起父亲,母亲就会给她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。因为从没有见过父亲,所以她做梦都在想着父亲的样子。
有一天,王佩民看着外孙女扑到了父亲的怀里亲热的样子,外孙女和父亲的这个场景一时激起了她对父亲的思念。
于是王佩民开始了寻找父亲之路,尤其到了晚年,王佩民就更是对父亲充满了思念,她现在的生活越好,对父亲的思念就越浓。
上海烈士陵园迁移时,她就抓住机会,让工作人员圆了她对父亲多年的思念之情,让工作人员帮他打开了父亲的棺木,可映入她眼帘的只是几根骨头和一块头骨。这让她很是失落。
机缘巧合之下,她在新华社看到了一张照片,那张照片中的男子回头望去,眼里充满了眷恋和期盼。这位男子就是王孝和,也就是王佩民的父亲,照片中的情景是他临刑前,他回头望去,看有没有家属到场,多想再多看他们一眼啊!
她看到父亲的照片,那个眼里有神,目光和蔼的父亲形象终于变得具体了。
现在陪伴王佩民的除了父亲的那47封信,以及父亲的一些照片外,还有父亲留给她的红色精神,她想一直传承下去。这种红色精神不仅会被王佩民传承,而且也会被千千万万我们的中国同胞传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