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实木玉石棺材_寿衣_骨灰盒_河北殡葬棺材网 加入收藏| 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行业资讯

1968年万名解放军买好棺材,乔装潜入巴基斯坦,10年后“奇迹”诞生

更新时间:2023-05-08 14:52:30 内容来源:

1968年,巴基斯坦边境,一万多名解放军聚集在此,执行秘密任务。

奇怪的是,他们身上穿的并非中国的草绿军装,而是巴军服装。

在他们面前,还整齐陈列着一口口为备好的棺材,无声宣告着此行的凶险。

这不禁令人好奇,解放军究竟是来执行什么任务?

情同手足的“巴铁”

提到巴基斯坦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“巴铁”这个友谊称谓。

中国与这位邻国的关系久经考验,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“铁兄弟”。

不过,我们与“巴铁”可不是一上来就倾盖如故,两国之间也曾笼罩过阴云与猜忌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和苏联各自在全球搞各种军事结盟。

当时,巴基斯坦也在50年代初加入了西方阵营。

而站在社会主义一方的中国,在立场上似乎自然与巴基斯坦变成了敌对关系。

要知道,就在前不久,两国才正式建交。

没想转眼就各自为营,真是令人唏嘘。

彼时,我们虽有苏联的帮助,但也面临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。

多一个邻敌,这对新中国而言无异雪上加霜。

而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
巴基斯坦接受美国的援助后,就向美国提供了靠近中国边境的军事基地。

以此供其进行侦察活动。

尽管如此,我国领导人还是以战略家的眼光,审时度势,做出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决定因素。

即使当不了朋友,能少一个敌人就是赚了。

这些国家倒向美国,很大的原因是受美国的控制,以及害怕中国的侵略。

毛主席认为,只要积极沟通,释放友好,消除嫌隙猜忌,就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,也能求同存异搞好关系。

于是,借着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,我们就“出手”了。

中方先是与巴基斯坦总理进行两次会晤,又在会议后接见了巴驻华大使。

如此一来,双方关系有了初步的缓和。

不过,真正打开两国友谊之门的那把钥匙却是印度。

中巴友谊的建立,离不开这个不省心的“共同敌人”。

众所周知,自印度独立后,就不断在中印边境搞事情,逐渐上升至流血事件。

最终,我国忍无可忍,于1962年印军向我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时,展开了自卫反击。

这一仗是彻底打痛了印度人,打出了国威。

但同时,此举也让印度从此将中国视作头号假想敌,时不时仍会在边境搞一些骚扰。

总之烦不胜烦。

而另一边,巴基斯坦和印度可以说是有不共戴天的血仇。

18世纪,他俩本相继沦为英国的殖民地。

两个文化信仰不同的人被强行绑在了一起,结果必定是悲剧。

印度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印度教。

巴基斯坦主要信伊斯兰教。

双方在英国统治期间就累积了不小的矛盾。

英国人离开印度的时候,真不知是出于好心,还是有意添乱,简单粗暴地在地图上划一条界线,把两波教徒分别划归两国。

于是,印度一分为二,巴基斯坦由此独立出来。

这就是所谓的印巴分治。

结果,双方信徒在迁徙的过程中爆发了激烈冲突,导致50多万平民丧生。

接着,他们又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,打得难解难分。

1965年,印巴再度为至今仍未有归属的克什米尔,爆发战争。

当时,苏联也在这个问题上偏向印度。

而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,巴不得两国打起来,暗地里支持印度。

这个时候,敢为巴基斯坦挺身而出的只有中国。

我们不仅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反印度侵略的正义斗争,还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军事援助。

不论是出于遏制印度壮大,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,还是为了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,中国都无可避免要参与其中。

有了中国的力挺,印巴很快实现了停火。

一场恶战消弭于无形。

此后,巴基斯坦真正看明白了谁才是可以信赖的兄弟,与中国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邦。

也正因此,即便直面死亡,中国解放军也会义无反顾地出手帮助巴基斯坦......

修建中巴公路

1968年,1万名解放军战士收到紧急命令,前往巴基斯坦边境,执行一件秘密任务。

了解详情后,许多战士为自己准备了棺材。

就这样,他们怀着誓死完成任务的决心,踏上了前往中巴边境的行程。

不久,一行人就在边境集结了。

紧接着,只见解放军们换上了巴军服装。

头顶是寥廓蓝天,脚下苍茫尘土,风刮得人脸生疼。

但大家个个目光坚毅,充满必胜的信心。

有人或许猜测解放军是来打仗的。

其实不是,他们的任务或许比打仗还要凶险。

前文说到,印巴因中国的介入而停火。

纷争平息后,巴基斯坦总统派人访中致谢,并提出一个意外的要求:

希望中国帮助他们修建一条公路。

起初,我国也并没有马上答应。

毕竟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为难的请求。

巴基斯坦要修的公路可不是一般的路,而是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路。

修建难度有多大呢?

全长一千多公里,要穿越喀喇昆仑山、帕米尔高原、喜马拉雅山等。

其海拔之高、地形之复杂,古今无出其右。

作业人员随时可能面临高原反应、雪崩落石、巨大温差等致命危险。

修这样一条公路付出的财力物力人力是不可估量的。

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
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也才刚刚起步不久,国内也急需建设。

然而,我国思虑再三,最终还是答应了巴基斯坦的请求。

尽管前途充满凶险,但收获的意义却不可估量。

此前,中巴两国人民往来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崎岖凶险的山路。

有的人去了能否平安归来,都是个问题。

巴人民的交流因此停滞不前。

一旦建立起全新的沟通桥梁,首先就是带动中巴的经贸发展。

其次,能加强双方国土安全。

对巴基斯坦来说,这条路贯穿北部,有利于对克什米尔的掌控。

于中国而言,这为我国突破美国封锁多留一条后路。

而且当时我们还面临着苏联与印度的威胁。

综上所述,建设一条连接两国的公路,对双方都有重要的战略作用。

1966年,中巴签署协议,携手修筑中巴公路(也称喀喇昆仑公路)。

中国负责东段,巴基斯坦负责西段。

不仅如此,中国还决定无偿为西段提供全部的筑路机械和设备。

2年后,东段在中国官兵下修建完工。

而西段公路,因巴基斯坦有限的施工能力以及更恶劣的地形原因,步履维艰,才刚刚开了个头。

巴基斯坦逼不得已向中国提出支援的请求。

为了加快工程进度,我国不仅爽快答应,还再次提供了庞大的资金与物资支持。

1968年6月,中国军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换上巴军服装,踏上前往巴基斯坦的征程。

他们以上阵冲锋的气势,投入到与险山恶水的斗争中。

而后,一行人驻扎在近5千米海拔高的山谷。

当时,绝大多数人产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,缺氧批图,甚至出血昏迷。

这里气候恶劣,别说吃不上蔬菜,就连水都烧不开。

那段时间,大家全靠罐头过活。

久而久之,一个个强健的汉子到了这儿都成了病弱。

可即使如此,他们却靠自己的双手与坚定不移的意志力,对抗繁重的任务、恶劣的气候、危险的灾害。

他们曾被暴雨和泥石流围困,靠一根测水的铅丝游到对岸,逃出生天。

但更多时候却没有幸运之神的眷顾。

一次,刮10级大风吹落山上巨石,砸伤砸死正在施工几名的士兵。

一次在炸山时,一个哑弹突然爆炸,通讯员齐大林不幸死亡。

还有一次,哑炮爆炸造成塌方,当场就牺牲了25名官兵……

战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乃至牺牲,不是没有过思想上的动摇,不是没有思念家乡与亲人。

但他们心中对祖国的大爱战胜了自己的小爱。

许多战士准备好了棺材,他们的未婚妻也不远千里赶来举办婚礼。

然后目送新婚丈夫踏上生死未卜的征途。

1978年,这条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公路全线完工。

解放军们终于凯旋而归,但有100多人永远都回不来了……

兄弟友谊长存

巴基斯坦总统齐在中巴公路竣工仪式上说:

中巴公路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建设者用汗水、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友谊之路。

其实,从决定携手修建的那一刻起,这条正在艰难蜿蜒的公路就已将两国政府和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。

1965年到1971年,巴基斯坦年年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。

当1971年中国梦想成真时,毛主席说:“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。 ”

众所周知,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由尼克松访华破冰开始。

而尼克松访华前的有关事宜,也是通过巴基斯坦这座桥梁与中国联系的。

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:“巴基斯坦是我们通往北京的关键环节,并且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国之一。”

1971年,第三次印度向巴基斯坦发起武装侵略。

中国毫不犹豫地坚决站在巴基斯坦一边,向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。

1976年,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,就是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,会见巴基斯坦总理。

当时,他老人家已经病得走不了路,说不清话。

但其还是关切询问了巴基斯坦的建设情况。

伟人逝世后,巴基斯坦降半旗,举行了游行集会。

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还哀悼毛主席:

“巴基斯坦人民将永远怀念毛泽东主席这位真诚的朋友……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中巴友谊的主要缔造者,他的伟大人格将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。”

令人欣慰的是,伟人虽然离开了,但中巴的友谊事业还在后人的手中发扬延续。

几十年下来,两国在经贸、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合作。

我们的关系也在患难关头越来越铁。

2008年汶川地震,巴基斯坦出动军用运输机,送来了全部的战略储备帐篷。

2010年,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灾,我方派去史上最大规模医疗队。

2015年也门撤侨,中国帮助176名巴公民撤离,巴基斯坦帮助8名中国留学生撤离。

新冠肺炎疫情开始,“巴铁”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从全国公立医院筹集的近80万件防疫物资飞抵乌鲁木齐。

在一些国家纷纷从武汉撤侨、停飞赴华航班之际,巴政府宣布坚决不撤侨,并在春节假期后恢复两国直航。

在巴基斯坦出现疫情后,中国报以琼琚,回报医疗物资、派出医疗队、捐赠疫苗,以及投资9.45亿美元帮助恢复经济……

中巴友谊在风雨同舟中不断升华。

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,似乎令大家对牢不可破的中巴关系产生了疑虑。

中国对巴铁路等经济合作项目推迟取消。

中方撤回对巴基斯坦的全部援助资金。

巴基斯坦弃购中国,转购欧洲航空导弹。

其实,不管是国与国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,难免会有波动和变化。

有分歧才是常态。

关键是双方能不能一起努力解决问题。

要知道,经历了考验之后的友谊才会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。

中国和巴基斯坦从1951年建交开始,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。

我们的友谊篇章是几代两国人民所共同谱写。

相信只要双方用心与智慧谋划,两国能携手共进,走得更远,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!

结语

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之路,就像中巴公路一样,尽管艰难却始终顽强地向前延伸。

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除了自身够硬,也离不开同伴的相扶相助。

中巴的友谊是多少人的血汗甚至性命铸就的,不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肝胆相照的曾经,祝愿我们的情谊像中巴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。

编辑:录入编辑
  • Copyright©2013 版权所有:殡葬服务网

  • 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 邮编:050000

服务热线

0311-0000-0000

点击此处直接拨打

微信服务号